《国医国药》 弘扬国粹
传承精华 科普惠民
文/禹州市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研究会会长 铁绍文
(二)“药王祠”与“药王祠巷”
因为孙思邈长期行医在禹州,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,集资在城内西南隅(今禹州市电业局所在地)购地四亩,建造了一座“药王祠”。祠内大殿有一塑像,是药王孙思邈坐于虎背之上,右手持针,左手扶摸龙首,为龙王治病的故事。大殿左右两侧各立石碑一通:左边一通介绍孙思邈在禹州行医的生平事迹;右边是唐代敕封加号孙思邈为“药王”告词碑。院内有东西厢房,是专供朝拜之人恭候小憩之处。祠内大殿上端为九脊八坡歇山顶,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单檐建筑,檐下装饰着仙人、兽形图案,造型逼真,栩栩如生。据传,凡来禹州学医的人,只要到此瞻仰一下“药王”的圣容,给人治病便十治九愈。所以民间流传“医不拜药王不灵,药不经禹州无味”。
药王祠建成后,人们围祠而居,慢慢的形成一条街道,有的经营祭拜的香表,有的买卖供品,有的经营药材,有的加工药材,逐步行成树百米的街道,现仍叫“药王祠巷”。“药王祠”后面原是一小山丘,药王为人治病不要钱,好了后人们就在山丘处栽棵树,久而久之,形成一片小树林,人们依林而住,时间一长,成为街道,人们叫“山林街”,至今仍沿用。
(图五 药王祠照片)
千百年来,禹州人民继承了药王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”教诲,对药材的分装、加工、炮制,精益求精,久负盛名。饮片加工及炮制因药制宜,技艺独特,制作精细,在国内久享盛誉,素有“药不经禹州不香,药进禹州倍生香”之说。千百年来,由于禹州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和药王孙思邈的影响,禹州药铺林立,汇全国商户,集世界之药,使禹州成为“药都”和全国的药材集散地。
(三)神垕钧瓷与药王孙思邈
钧瓷以其独特的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窑变釉彩和神、奇、怪、绝自然形成的纹路和釉画而闻名遐尔,独树一帜。史料记载,神垕钧窑烧制有一种“长寿瓷”,而且与药王孙思邈有着极深的渊源。孙思邈唐贞观元年被招入宫,后时而居京城,时而隐居禹州,101岁在禹州仙逝。孙思邈经常在神垕一带行医采药,治愈一位苗姓老窑工的急病,老窑工送给孙思邈一件黑色钧瓷碗,二人成为挚友,经常在一起谈钧论道,品茶饮酒,亲如兄弟。一天,孙思邈来找老窑工,见老窑工先捏一撮柴灰,又抓一把石末,后拿一块骨头,分别用戥子称好后放到擂碗中。孙思邈问老窑工:“这是干啥哩?”老窑工说:“这是在配料,这几种东西混合研细,加水调成糊,涂在坯上,烧制后有光泽,还带颜色。”孙思邈又问:“研细后这东西叫啥?”这一下把老药工给问住了,老窑工说:“这东西还没名哩。”孙思邈想了想说:“你这捏一把,那抓一把,像攒药一样,用的家伙也与攒药相仿,干脆把配成的这种东西叫‘药’吧。”老窑工说:“中!”于是人们就把研细后的白色糊糊称“白药”,黑色的糊糊称“黑药”。这“药”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“釉”。所以“釉”也叫“药”,在钧瓷场里至今一直沿用这个叫法。
唐贞观二十一年春季,唐太宗的女儿突得怪病,请孙思邈医治,公主服药难以下咽,孙思邈拿出苗姓老窑工送给他的黑色钧瓷碗,将药倒入钧瓷碗中,片刻药味变香,还有点甜,公主一口气把药喝了下去,并得以痊愈。这个钧瓷碗有此神奇功效,孙思邈也是首次发现。公主病愈后,孙思邈又回到禹州,在行医采药的实践中,他发现用钧瓷罐储存草药,草药会变得更香。孙思邈把这一发现告诉众人,禹州城里的药铺、药行纷纷购买钧瓷,用于储存草药。后来苗姓老窑工经常与孙思邈一起探讨钧瓷的养生功效,把“釉”配料中的柴灰改用草药灰,把石末改用矿物药末,并增加了动物药末和介壳类药末,推进了养生钧瓷产业的发展。更为神奇的是神垕一带至今流传有“苗姓老窑工烧制的钧瓷神奇,瓷片也珍贵。瓷片研成末,配成药,能治小孩食气”的说法,据说是孙思邈说的,人们非常相信。现在,很多人家还纷纷到苗氏后裔苗建长老窑工的钧瓷窑去捡瓷片。